【從呼吸的典故看人一生的進程】
昨天在準備這個週六的跑步力量課理論講解影片,短短二十多分鐘的理論課花了快十小時,很耗精力,但這幾次做影片下來也開發了自己拍片與剪片的新技能。雖然線上課不用舟車勞頓到現場,但事前準備要花的時間倒是實體課的好幾倍。除了要先做好投影片之外,設定錄音錄影設備並喬好角度錄製、後製剪輯、上傳,過程中發現講得不清楚,就得再錄。
話說這星期要處理的部分是「跑者力量-維持姿勢」的理論講解,其中談到呼吸跟維持姿勢之間的關係,講著講著就引用了《莊子.大宗師》裡的一段話:「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」(原本在準備投影片時沒想到這一段,反而是錄製時忽然就想到了,透過這次機會再好好複習,體會到了學而時習之的快樂!)
這句話的意思是:修煉至真人者的呼吸可以到達腳後跟,一般常人大都只到喉嚨而已。
「呼吸達腳後跟」看起來好像是傳說,但裡頭有莊子想要傳達的含意,這次講課有順便分享其中的典故,剪輯2分鐘下來在這邊跟大家分享。課堂上還會有完整的25分鐘針對「跑姿跟力量之間關係」進行分析解說,除了呼吸之外還有其他四種情況會使跑姿走樣,還會特別提到嬰兒的學步歷程,這段經歷我們都有過,我們其實可以「返」回去向自己學習(反者,道之動);課後還會實際帶大家進行一小時的訓練與QA,課程簡章附在文後,有興趣的可以在本週六上線了解。
已故的國學老師南懷瑾在《太極拳與靜坐》中寫的這麼一段話更加全面地從「呼吸」的角度來看待人一生的進程,也撰打下來跟大家分享,他是這麼說的:
「中國道家、印度瑜珈,或密宗的理論,都會談到人類關於『死』的問題。無論男女,每個人的死亡,都是們腳部開始的。道家深明此理,故訓練『息息歸踵』,所謂『真人之息以踵』,一般解釋『踵』為足心的『湧泉穴』。試觀嬰兒躺在床上自玩,經常是活動他的雙腳,而雙手反而很少活動。後來漸漸長大,仍然愛跑、愛跳,雙腳好動,中年後一變,卻愛坐喜靜,反而討厭年少好動的人。殊不知人到中年,活力已消減,下身等於半死狀態了,所以倦於活動。再看老人,坐時更喜將兩蹺起來放在桌上,才覺舒服,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,兩腳易冷,老態呈現出來了。若老年人能腳底發燙,腳下有力,則是長壽的徵兆。又看胎兒的呼吸用臍,丹田在動,嬰兒呼吸雖用口鼻,而丹田仍自然在動。到了中年老年,丹田的動無力而靜止,改變位置,上縮至腹、至胸,再至喉至鼻,最後一口氣不續,嗚呼哀哉……就此報銷,可見生命力之衰亡,是由下而漸上,逐步衰竭,我們做氣機功夫或練太極拳功夫,要『氣沉丹田』,使氣機暢運無滯為要,這是健康之道。」(摘自《太極拳與靜坐》,台中:南懷瑾文化事業,2015年出版,頁42~43)
--
本週六 RunningQuotient「跑者關鍵力量-維持姿勢」課程簡章:
https://runningquotient.kktix.cc/events/rqxkfcs-no2-1
--
#RQ跑者關鍵力量
#KFCS 耐力訓練系統